尼格买提:一本珍藏20年的《挪威的森林》
2018-09-15
返回上一页

    “每天我爸下班都是骑自行车回家,我在院子里玩。听到我爸回来了就会冲过去,我第一个迎接的不是我爸,而是去看我爸自行车后座上有没有书。因为我爸他几乎每天都会买一本书,夹到自行车的后座上给我带回来。如果有一天我爸的自行车后座是空的,我就会特别沮丧;但凡看到他自行车后座有书,我就会觉得这一天特别开心。” 

——央视主持人尼格买提

 


         央视主持人尼格买提阳光帅气,被观众们亲切地称为小尼。最近,热爱阅读的小尼受邀成为“阅读北京”活动的推广大使,分享了自己与书之间的故事。

         你知道翻译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情吗?

         小尼的父亲是新疆人民出版社的编辑,也是一个特别出色的翻译,把很多汉语著作翻译成了维吾尔语。

         父亲曾经对小尼说:你知道翻译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情吗?《飘》的英文原版叫Gone with the Wind。你看中文翻译可以翻译成《随风而逝》《随风而动》,但是最终翻译家把它翻译成了《飘》。你看汉语的博大精深,就这一个字,不仅能够概括书名,还能够概括风雨飘摇的南北战争时期,大时代背景中更加漂浮的人生。

         小尼对那个画面印象特别深,“我还记得我爸是在哪里、是在什么时间告诉我这件事,手里拿着厚厚的那本《飘》。”他的父亲把中文的《飘》翻译成维吾尔语,就有了第一部维吾尔文的《飘》。

 


维吾尔文的《飘》

 

一本珍藏20年的《挪威的森林》

         对于小尼来说,父亲的书房永远是浩瀚的书籍海洋,“四面墙都是书架,连门上面都有书架,走进去就是一个书的世界”。小时候,父亲书架上的书不太让小尼乱动,因为有很多不是特别适合孩子看的书,“但是我就忍不住,爸妈不在家的时候就偷偷地拿一两本。我记得我偷看的两本书都特别不适合我,第一本书是《洛丽塔》,第二本书是《挪威的森林》。”

        《洛丽塔》他在书房看一下没敢拿,“但是《挪威的森林》我把书偷出来了,因为那个版本的封面是一个曼妙的东瀛女郎的背影。”他特意拿了一张黄颜色的包装纸,非常细致地把书包上封皮后带去了学校。课间时在课桌里偷偷地看,数学课的时候也会看,小尼笑称“所以我的数学成绩不是很好”,那是差不多初二的时候。

 


        《挪威的森林》对他的影响非常大,“后来我写任何东西,我都觉得自己好像村上春树在拿着我的手。在写东西的时候,他的文笔、讲述故事的方式,特别影响我。”

         他偷偷拿出来的这本书,现在仍在北京家里的书架上保存着,而时间已经过去了20年。


碎片化阅读的结果,无非是“知道了”而已

         小尼认为阅读分为广义的阅读跟狭义的阅读。狭义的阅读就是专心阅读一本书。而广义上阅读的概念越来越宽泛,我们每天都在收集各种各样碎片化的信息。

         但他认为看手机、刷微博、微信、朋友圈,这样获取信息最终的收获总结起来就是三个字,“知道了”而已。信息重复率太高,所以都已经懒得跟朋友去分享。

    “当你真的沉浸在于狭义的阅读当中去,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可能比我们认为的、手机上的世界还要广阔,还要深邃。收获的不只是‘知道了’这三个字,而是更广阔、影响你人生的知识和信息。”

 

“任性”的读书哲学

         小尼喜欢去书店买书。“因为书店里能够触摸到它的封面,你能感受到纸张的质感,能闻到墨香,跟你在手机上面去看一个个电子图片是不一样的。有时候,一本书它除了内容之外,它的封面、装帧、字体、图片也都会吸引人。”

    “我选书的话,原则就是一定要从兴趣出发,一定要轻松,不会去刻意找一些很难啃的书,就一定要让我自己在这些碎片化的时间里,享受读书的乐趣。”

         小尼极其偏爱博物类、历史人文类的书籍,每次去书店买书或去图书馆看书的时候,都是直接奔向文史哲、社科类的书,也会定期关注这方面的新书。“我常常会劝自己说,你要广读书,你要多涉猎不同的种类和方向,但是没有办法就是喜欢。喜欢文史类的,尤其是喜欢历史。”

 

好书推荐

        “一直在跟着易中天老师看他讲的中华史,从他最早的《祖先》慢慢看到了《铁血蒙元》。”这套书不是那种难啃的历史,而是用一种轻松的角度,或者说大多数人能理解的切入点去展开中国的历史长卷。

         小尼还特别爱看一本杂志,“这是我唯一的坚持,每期都会买,每期都会看,而且合订本也都会买的,就是《国家人文历史》。每次打开它都能够让我非常享受其间。”

         另外,小尼还推荐了《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》这本书。去年,他去国家博物馆去看了“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”北京首展,展览配套的图书通过介绍一百件不同的展品,纵览了整个人类历史的进程。这个展览给他很大的震撼,可惜因为时间原因只能匆匆掠过。


多谴责不读书的自己

         谈及如何保持阅读,小尼认为我们任何人都有两种状态,“一种是我读书时的我,还有一种状态就是没有读书时的我。当我在不读书的时候,我就会谴责自己,说你为什么不用时间来读书?当我读书、进入那个状态的时候,我就会享受那个状态。”

         他最近在看村上春树的新书《刺杀骑士团长》。“这本书我已经读了好长时间了,还没有读完,我有时候就觉得为什么这么一本书你都读不完呢?但我又告诉自己,每当我有那么几分钟,哪怕打开书读几页的时候,我就能迅速地进入到状态。没关系,只要能够进入到这个世界就可以。”


“尼好生活”中的美妙诗歌

         小尼常在自己的公号“尼好生活”里读诗。

         曾经读诗写诗,是一个时代的潮流。后来,大家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,阅读的图书种类也纷繁复杂,大家逐渐开始遗忘诗。

        “但是,我发现身边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现在开始慢慢喜欢诗,爱上诗,去捡起诗歌最高峰时代那些不朽的作品去阅读和朗诵,所以我觉得诗还是会回来的。当我们的内心回归到平静的时候,还是需要像诗这样的文学题材去作为我们抒发的出口。”

         这段时间小尼读了一些诗,也会在公众号上去朗读。最近让他感触比较大的是叶芝《当你老了》英文版,“无论如何翻译,原版的光辉真的很难被掩盖”。所以,他建议爱读诗的朋友,尤其是读外文诗的时候,除了读翻译的版本之外,还是要去感受一下原版的魅力。

 

演员还是观众

         小尼说,一篇好的文章读出声来,会感觉到鸡皮疙瘩都起来了。

    “这就像我们看一部话剧,当你安静读书的时候,你就是观众。当你大声朗读的时候,你就是演员。当你大声朗读的时候,你会把自己融入到话剧当中。所以安静读书有安静读书的好,但是大声朗读出来又是一种不一样的状态。朗读就像演员,默读就像观众,是两种感觉。”

         另外,不同的声音让人理解同样的文字,感受是不一样的。如果觉得自己的声音不适合朗读,或者无法诠释文字的感受,那不妨去听,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。

 

图书馆应该是能度过周末的地方

        “我带你去看电影”

        “不,太老土了,我们去图书馆。”

          小尼说希望未来是这样的。

        “我在首尔旅行的时候,发现了一家图书馆,这家图书馆给我印象特别深。非常广阔的空间,周末满满的全都是人,但是没有太吵闹的声音。孩子们在儿童图书区或者有玩具的区域,父母坐在他们旁边阅读,有年轻人来这里约会,点两杯咖啡。我觉得那是真正的公共空间。”周末的时候,不是去哪儿逛街,不是去哪游玩或玩手机,而是在公共图书馆里享受周末,度过周末。

 


(首尔星空图书馆  图片来源于新华网)

 

         加入小尼的领读队伍,支持2018年“阅读北京”活动!扫描下方二维码,线上参与2018年北京市诵读大赛,并为自己喜欢的诵读作品投票,用声音表达文字的美好。